展览资讯
陈师超书法展之翰墨齐香
浏览记录:3248 |发布时间: 2019-10-09 |【字号 字体: |

展览名称:翰墨齐香·薛伟东 陈师超书法作品展

展览展期:10月1日-10月28日

开幕时间:10月2日上午10点

展览地点:山东济南·齐香斋艺术馆(怡文轩一楼)

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神采

文 / 陈师超

学书之人,贵在坚持,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准方向,不断地求真、求新、求变。书法实践中,我初习颜楷,继学二王,后钟米芾,涉猎多种书体。近年来,又远溯先秦、汉魏,尤其在精研细读汉简魏隶的基础上,静悟书法之道,在深悟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路子。

从观念上求变。书法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观念和境界决定书法的品味。取法乎上是化古创新的根基,更新观念是化古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更新又源于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维方式与欣赏流变的把握,源于自身眼界的开阔和境界的提高,源于对历代书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对传统继承与创新的思考。基于此,我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看成是一种文化担当;把书法艺术传承,当成一种道义使命;把书法艺术的弘扬,作为一种自觉责任,在博览众家书论的基础上,着重在变通创新上下功夫,摈弃流俗,发展个性,别出机杼,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自然大方,朴拙沉雄,不露锋芒的鲜明个性特色,受到了书法大家和众多书友的肯定。

在路子上求变。我认为,学书就象爬山一样,人在山脚下难见高峰,或许努力攀登一回,到达的只是一个小的山头,这时候只有勇敢地退下来,另辟蹊径,才能登上更高的山峰。在学书的路上,我先是在魏晋唐宋诸家书法艺术上沉迷了很久,后通过观书展,访书友,拜名家,尤其从各类培训班诸多先生的教诲中得到启发,一改往日书路,对章草、汉隶、魏碑等名碑名贴反复研习,反复揣度,在精研的基础上,反复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博采中求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为学书之人,首先是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同时处理好师从古人和学习今人的关系,辩证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在辨析地临摹、研读古今作品中找感觉,在吸收中求突破,在感觉中去创作,从创作中出神采,逐渐进入自己所追求的那种“灯火阑珊处”的胜境。

学书先做人,心正则笔正。作为一个学书之人,要注重品德修养,以人品融入书品,以书品提升人品;要把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贯穿于整个工作生活之中,把工作当作艺术作品去经营,把书法创作当作工作那样去认真组织,把人生作为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精心编织。这样,就能在事业与书法上实现“双赢”,就能使平凡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绚烂多彩。

艺术家简介

陈师超,字乃冰、号石壑,1963年10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名城(乡)联谊会理事。

作品入展和获奖

1999年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2000年 “龙岗杯”国际书法大展

2001年 第一届全国风景名胜楹联大展

2001年 建党八十周年——翰墨颂辉煌书法大展

2002年 “让世界充满绿”迎奥运全国书画联展(金奖)

2003年 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

2003年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

2003年 (汉城)国际书法名人大展

2004年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

2004年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2005年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2005年 “冼夫人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2005年 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2005年 入围第四届全国正书展

2006年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

2006年 首届行书展

2007年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2007年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

2007年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

2008年 全国千人千作提名展

2009年 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2011年 《中国书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名家提名”

2012年 山东省书法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6年 带团到英国进行文化交流(书法)。

2002年 荣宝斋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陈师超作品集》,其作品先后在北京、广州、兰州、西安、泰安、曲阜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并发表于诸专业报刊及大型书法典集或被国内外个人及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

名家点评

按通常说法叫“书如其人”,行而深稳必与师超先生的处事风格有关联。他常说:学书先做人。做人于实践行范就是做事,学书也是做事。所谓“古人未尝离事而言道”,这是古人做事与道合一,师超之处事风格有独到特色。在实质上讲,无论是他的书法或工作,都表现出了持事以敬的态度,或许,我们从他的处事中也能领略到他的行书何以有行而深稳、遍润不遗的特征了。作品笔法绞锋涩进,方圆兼施,结体欹侧多姿,开合有致,形神兼备,章法张弛得当,苍拙空灵,气韵天成。(文 / 顾亚龙

一个艺术家或一件艺术品如完全与古人重合,则与作伪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美学意义上的“古”要避免“旧”的尴尬就必须以“新”作为它的延伸,以“现代”作为他的结果。站在这样的背景上考察师超的探求,便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如果从格调上审视,目前的师超似乎在追求精神上的统一和笔致上的自由,而统一则意味着隶书与行草的呼应,这真是“于我心亦戚戚焉”——因为笔者也经历过这种尝试——师超在诸体中于隶书和行草付出的心力最多,以之作为书体的互动去丰富彼此的内涵,可谓深中肯綮。(文 / 郑训佐

陈师超于汉隶、章草下了很大功夫,他是选择了一条质朴之路来展开自己的审美情怀的,从笔墨情调上来感受,有笔短意长之妙。陈师超钟情章草又不泥于章草,在实践中勤思善悟,延伸了章草的表现趣味。

自然地书写是陈师超一个很大的特点。心机是外倾的,陈师超则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有需要,才动笔。这样就使书写过程无顾籍,达到轻松和自然。近年来书法作品中的点缀添加越来越多,延伸到非创作的工艺手段以为时尚。陈师超的创作基本上持守于俭、简、净,用这种手法营构一件书法、一个书法世界。

陈师超的书法作品显示了一种古意,显示了崇尚古人的成果。他是注重追远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书风与时风拉开距离,务于实而忘于华,警惕风驱云趋天下雷同的弊端,巩固自己的审美立场,使自己行走在书法艺术的通衢上。当然,陈师超的书法还可以更讲究一些细致,朴而不失于野,质而不失于俚,在现有的笔墨情调中更纯粹、坚韧。(文 / 朱以撒

他的书法以碑入帖,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布局谨严、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粗犷、或长短,刚见有力,线条点画的起落之处:时而恣意倾斜、时而翩翩而舞。让人读后颇有酣畅淋漓、跌宕恣意之感。有其实他的行草书,绵密杂散落、简淡而深沉,颇能耐人寻味。(文 / 于明诠

师超先生的书法以碑入帖,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粗犷、或长短、刚健有力,笔墨落处:时而克制、时而恣意倾斜,时而翩翩而舞;让人读后酣畅淋漓,不忍离去,过目不忘;尤其他的行草简直跳荡自如。(文 / 任怀强

代表作欣赏




推荐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