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资讯
从《再生》到《共境》 ——高孝午作品展
浏览记录:132969 |发布时间: 2022-09-08 |【字号 字体: |


1.jpg

由水化石文化主办,中粮·置地广场承办,大自然母亲基金会协办,从《再生》到《共境》高孝午作品展在中粮·置地广场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9月30日。

高孝午,1976年生于福建三明,1999年毕业于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

高孝午一直秉持”当下即是”的观点,在艺术上实践”凡人艺术”。其作品多以轻松幽默, 温和无戾气的方式,透露隐喻的、非极端的理性思考,表达对社会的关注、批判和反思。早期代表作有《标准时代》、《城市梦想》、《我们这一代》、《软暴力》、《出入》等系列,近期作品《再生》系列,着眼“日常”现象,以平等心邀约大众,“用再生唤醒最初的自然”,善巧于心、方便于人,力图发挥艺术作用于社会的最大有效性。

2020年底艺术家高孝午在北京长城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场地发布了《共境》系列作品中的三件,这系列作品以增强现实技术为媒介,选取同样具有象征寓意的形象龟、鹤、鸽形成作品主题。这系列作品的形象寓意一如发布场地长城,他们都在传统与当代的交织地带,同时所表达的寓意既是全球化的语境,又是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共境”这一主题在2020年底提出有其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

18.jpg

4-1.jpg

5-1.jpg

6.jpg

众所周知,2020年把这个世界划分为疫情前的时代和疫情后的时代,实际上在2020年之后直至现在我们依然身处时刻风云变幻的疫情中,这使得2022年我们回望之前的《共境》更显得恍如隔世。我依然记得两年前那一天高孝午的《共境》作品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使独具艺术家风格的鸽子和鹤飞过古老长城的场景,在屏幕中虚拟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融合在一起,通过屏幕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幻景象,这三个动物形象所象征的祥和、平安等美好寓意在长城上升腾起来像是新时代的“祥瑞”。凭借互联网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了张九龄所谓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境》不仅可以飞升在长城,亦可以在巴黎的凯旋门,埃及的金字塔,纽约帝国大厦的上空……虚拟的方式大大拓宽了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由此不再是以往讨论公共艺术范畴的范围,不再局限在城市的公园、广场、街区等等,而是在数字世界中变成了时间和空间的穿梭者。以数据为媒介的虚拟空间和作品形态变成了现实中的多重平行宇宙,而属于雕塑的复数性和公共性也被彰显出来了。

6-1.jpg

7.jpg

微信图片_20220711143224.jpg

8-1.jpg

《共境》系列作品寓意延续了《再生》系列同样以生态作为切入点,艺术家尝试以作品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在艺术家谈及的生态问题中又涉及到平衡这一观点,而“平衡”实际上也是高孝午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线索。艺术家以往的作品中对于平衡的呈现体现在传统和现代的平衡,个人经验和世界普遍经验的平衡,而在《再生》系列作品时直接呈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在《再生》系列作品的创作中高孝午的生态观和世界观早已经铺垫好,成为了今天《共境》的起源。《共境》和《再生》实际上在艺术家的思考中是延续的,无非《共境》是对于《再生》的延续和拓展,既有象征性形象风格的发展演变,同时也体现在对于科技手段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化的世界之外形成了一个延展性很强的虚拟数据形态的世界。虚拟的公共空间和虚拟的作品形象都以数据为载体,以往高孝午以雕塑家之名为艺术界熟知,而在《共境》之后高孝午在雕塑之外有了新媒体艺术的实践,这对于他的公共艺术实验和拓展具有跨越意义的。

高孝午对自然的观照,与倚伴地坛的中粮·置地广场绿建环保初心不谋而合,中粮·置地广场在建造之初,便通过植入屋顶花园、映像飞瀑、健身步道等建筑景观,将生态、艺术、建筑三者融为一体,移步异景,在细节中满足办公人群的精神需求。建成后,陆续揽获LEED、BREEAM、ULI、绿建三星等数十项国内外大奖,为国内写字楼行业树立了良好的绿建项目范本。

10-1.jpg

11-2.jpg

12-1.jpg

13-1.jpg

从《再生》到《共境》的转变是高孝午对于个人经验之外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所以《共境》与《再生》是高孝午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转型。在此之前的高孝午的作品所关照的是大众生活和个人生活经验,这种关照角度显然和他的心路历程和艺术发展历程相关。高孝午从福建到北京,再到走向国际伴随着200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与全球,传统与当代,城市与乡村这三个共生关系彼此促进,又彼此融合。高孝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成长为被艺术界熟知的艺术家,由此不难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也会呈现出这样三种关系,比如《紫禁城》中呈现的传统的转换,又比如《标准时代》、《我们这一代》、《城市梦想》中对于当代都市人生活的关照和思考,从《出入》和《缘-爱》等开始,高孝午从关照周遭世界回到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禅修意味,我们不妨这样来划分高孝午的创作时期:觉醒期、城市期,回归期,超越期,从《再生》开始高孝午的创作在自己主张的“凡人艺术”之外开启了另外一个创作线索。“凡人艺术”是以艺术为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希望建立一种与观众更为平等的关系,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变成可以被大众文化时代被普遍接受的艺术。如果说“凡人艺术”试图建立艺术与观众的平视关系,那么《再生》到《共境》建立起的是一个俯视视角,艺术家尝试从更高,更宏观,更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角不再局限在人,确切来讲是生命,在这个宏观的世界中生命体之间是平衡共生的,朴素的来讲这是一种生态环保的观点,更进一步来讲《再生》到《共境》贯彻了高孝午背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价值判断。《再生》和《共境》的寓意和愿景从生态出发,最终还是回归到对于人的思考,“再生”是万物的再生和共生,“共境”是人的共时、共识与共情。

14-2.jpg

15-2.jpg

距离2020年《共境》系列作品在虚拟世界飞过长城过去两年了,在过去的两年中疫情依然困扰着世界,同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然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既有局部的武装冲突,同时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依然在上演,而在生态中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依然在加剧。在经历两年中的曲折和变迁之后,艺术家高孝午将系列作品通过展览展出时具有了和2020年完全不同的现实意义。本次中粮置地广场举办的“共境@北京:从物质到数据”就是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旨在呈现超越期中高孝午以俯视的、宏观的、悲悯的角度看待世界产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区别于以往他“凡人艺术”的角度,艺术家从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转入对于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本次展览中《再生》是《共境》的起源,而《共境》在从物质化到数据化的转变中恰如这个时代公共空间和艺术形态的演变。2020年之后,元宇宙实际上也在物质化空间之外形成了数据化的虚拟空间,这个世界的虚实相间变成了从物质到数据演变的现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6-1.jpg

17-1.jpg

中粮·置地广场所在的区域交织着这个城市的传统和现代,这恰也是北京这个城市的特点,北京的现代化、全球化、本土化在中粮·置地融汇于一处。而高孝午的作品实际上也是这三者的融合,艺术作品与空间的对话在这个展览中是一致协调的,而数据化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使得作品可以遍布于中粮置地的各个空间,甚至于升腾于北京的天空。站在2022年的夏天,我们依然相信“桃花源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注:本文配图均为艺术家高孝午作品)

推荐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