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首届泰州论坛——“未来城市”学术研讨会于泰州溱湖成功举办
浏览记录:7956 |发布时间: 2020-01-24 |【字号 字体: |

2020年1月18日上午9:00,由泰州市姜堰区委、泰州市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办,江苏佳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限公承办的首届泰州“未来城市”学术研讨会在泰州市溱湖旅游度假区盛大开幕。泰州市姜堰区委副书记孙靓靓女士致欢迎词。当代艺术家刘豫华向风景区领导赠送“菩提心经”艺术品仪式,随后,全体艺术家参加迎新春雅集活动。18日下午的研讨会由本次活动的策划人顾凯军先生主持,学者陈孝信、张强、沈爱凤、张羽、朱杰军、顾凯军、臧策、郭雅希、郝青松、谢海、张维、吴园一、刘粟依次精彩发言。

二十多位来自国内国际的著名艺术家和知名学者围绕城市历史文脉如何融入国际性、公众性和未来性等进行深入研讨,给泰州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文化活力。本次“未来城市”学术研讨会能够在泰州顺利、盛大的落地举行,让汇聚而来的评论家、艺术家、建筑师、经济学者颇感意外。大家心目中的江南,耳熟能详的还是周边杭州、南京、无锡······这样的城市,在城市经济建设大潮中文化艺术相对有些滞后的泰州,能举办如此高度专业化、具有艺术前瞻性的高峰论坛,从未来艺术新趋势的维度探索城市的发展,在全国也不多见。与会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之后依靠他们自身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全国精英圈子里对泰州也引来了关注目光。

艺术天生具有“实验性”,每一代艺术家都在传统文脉与当代性实践中寻找突破,可以说艺术就是自带“未来”属性的创造与审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一体化,城市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和模糊化,艺术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和实践也日趋多元,“世界社会”已然逐步形成。与此同时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和地方脉的感知形式产生了多元创新和激变。它让艺术家的创作,变得越来越跨界,也越来越贴近生活中的现实。

泰州历史上人文荟萃,历史上的主要名人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艮。道教内丹东派的创始人陆西星,明代学者、哲学家王栋,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著名书法理论家、章草大师高二适等等……从文化拓扑学来说,这些名人中尤以胡瑗和王艮对泰州的历史文脉影响最深。胡瑗是发现并提拨程颐的恩师,1933年出版的《江苏省志稿》记载:“胡瑗,理学先驱,为二程所宗,朱熹总其成。”。胡瑗的“苏湖教法”为当时书院规制的范式和效法所宗。而王艮的新格物说是一种民本思想的“尊身论”,和后现代身体哲学有一定的比较性。这两个人一个创立了书院新教法,为理学先驱性的大人物; 一个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提出了与心学相反的“尊身论”,是心学的终结者。他们二人在泰州讲学并言传身教的印迹对形成现代泰州人“笃实好学,安逸又务实”的性格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泰州最大的城市名片就是中小学教育,三泰的中小学教育在国内是有口皆碑的,这很可能与胡瑗、王艮在泰州的教学活动遗存有关。从文化的共时性来说,古有“泰州学派”悠远绵长,今有“泰州论坛”传为佳话。本次论坛吸收了古代书院的会讲模式,强调不同门派、学科之间的多元性复合交叉和思想碰撞,改变固有思维定式,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果然,学者们没有锢于自己已有的专业,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多元、跨界的新观点。批评家陈孝信为大会致开幕词并做了大气磅礴的演讲发言,陈先生认为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深刻检讨。他认为五四以来,国粹派、中西结合、全盘西化,这三个发展路线都发生了偏差,并以鲁迅先生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为参照,提出了建构未来城市的总体思路:要以现代文明的目标来建构“未来城市”。张强教授的《世界实验书法》对中国当代可以贡献给世界什么样的艺术经验和思想,提供了具有谱系性和文化人类学维度的系统考察,张强的演讲信息量很大,让人目不暇接……。沈爱凤从老庄学说与当代科技理论前沿的多元文化比较为出发点,提出了未来城市要以后现代的“生态智慧”眼光来应对文化历史名城的破坏与重建问题。张羽的《上水——如何让艺术成为一种城市景观》提出“书写”在自然的本身之中就已经完成,任何用风格史的眼光对它的观看行为都是错误且无效的。他在五台山的独立电影“上水”艺术实践,演示了他的“零媒介”观念如何嵌入及解构古老的佛教山水空间,如何使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景观可能,“这是一场关于:水不是水,而是人类对生命的遇见与觉知”。朱杰军的《佛教寺院建筑设计当代性探讨》对当代佛教寺院建筑如何在融入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结合多媒介演示,朱杰军对未来城市的空间伦理提出了以禅为参照物的“负空间”概念。藏策的《超隐喻与元影像》对汉语如何在拼音文字的系统之外建构自己的语言学,提出了著名的超隐喻理论。如何打破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对应性,建构汉语自己的“非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学基因图谱,他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现代修辞观和文本理论。谢海的《缅怀的两种形式》,以一年一度的淮安美术馆当代艺术提名展为个案,分析了中国三线城市建设当代美术馆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地缘文化意义。吴园一的《城市发展的悖论》从经济学家的眼光提出了未来城市的发展,制度创新要先于技术创新的观点。他指出:城市的改革要尊重城市发展的非线性规律,尊重人性化方向,要更多的考虑文化、精神、艺术等软资产的发展。张维的《水墨精神与城市意识的随想》紧紧围绕对“江南”概念的重新定义而展开,他谈到:江南水多,水是道的象征物,水近乎道,水具备了"道"的刚性,分明,不可阻挡性。姜堰自古称三水:海水河水湖水。按气候地理特征,身处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泰州是“江南里下河地区”。当然现代意义上的“江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是一种诗意的,"道"性的生活姿态!郭雅希的《当代美术教育与未来文明》讨论了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教育的意义。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在“地理—文化”的二元张力之间互相积淀与生成的历史作用,建构和谐社会与世界多元的对话。郝青松的《废墟艺术》:将“废墟”上升到都市景观之外的文化与精神维度的考察。精神成就废墟,后物欲时代追求欲望消费和精神虚无,以称之为废墟艺术。废墟艺术不回避真实,勇于面对伤疤,伤疤在记忆中复活,进而是废墟的纪念碑。刘粟的《穿越与启航:3D打印技术与“跨媒界艺术”的应用研究》讨论了会3D技术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和文化和城市伦理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引导人们对3D打印技术的真实理解,推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媒界艺术”提高与发展。顾凯军的《文化史研究的新方法》将王国维以来“二重论证法”的“新史学”、以及叶舒宪等人注重民族学方法的三重论证法,与西方文化史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跨学科比较研究。顾凯军进一步指出:借助于文化史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转向,批评家才得以和哲学家、科学家进行一种真正平等、有效的对话。

冬天的溱湖,芦花飞雪,候鸟南归……,论坛雅集之余,诸位高人游溱湖,人在画中走,景在心中流,为充满野趣的溱湖平添了几份仙境。岂不盛事哉!这里是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无墙生态博物馆,慢步在泰州底蕴深厚的街角,我们能体验到泰州人的消费转向了一种更为注重休闲体验的方式所以——城市综合体在泰州开始繁衍!泰州丰厚的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与决策者打造“城市综合体”的城市复兴战略产生了一种文化上奇妙的共生、共振与联想,为艺术家、理论家、以及城市空间的决策者、设计者提供了单一的物理空间思维之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多元化“城市综合体”平台。

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新型的城市空间中憧憬未来,“未来城市”要怎么做?如何以人为核心,探索城市的物质生态,数字生态,与社会生态相融合的复合能力。智慧城市如何重塑城市记忆,完成对世界的拓扑与构形?如何回归人性的价值,才是理想城市的未来。(文 / 顾凯军

推荐新闻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