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之外
王金岭大写意水墨艺术展
展览时间:11月24日——12月4日
开幕式及研讨会时间:11月28日10:00
展览地点:河南省美术馆2号展厅
画家王金岭
文=贾平凹
能在水面上扑腾,也可能溅出些水花的,往往并不是大鱼,大鱼多在水底深处。
这是文学艺术界常有的现象。
似乎有一段时间了,许多人在纳闷:九十年代在陕西画坛多么著名的王金岭,怎么就没消息了呢,是从政当官了,还是调往了外地?
其实王金岭一直都在陕西,还在画他的画。
从宏观上讲,中国在大踏步前进,而着眼于某一个区域,又都是乱相丛生,这就是当今的社会。当画坛上没有了一个标准,众生嘈杂的时候,王金岭既不想附庸政治,也不想从众同流,又不想追逐时髦,他是慢慢转身,并不华丽地,坐到了一边,只去想他要想的,只去做他要做的。
从热闹的席位上出走,选择寂寞,这需要定力的;而从此即可以看到天,看到地,看到天地的精神,看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綽约如处子”。
不可避免,他离席的日子里,于别人的眼里,他是不停地盖他的画室,先是在沣峪里筑茅舍,又在翠华山下建新屋,这是多么有好心情又多么会生活呀,其实,这种不断造屋的过程正是他艰难而痛苦的寻找艺术心灵的归宿。为此,他远离了江湖,不靠近官场,也不动用媒体,不钻小圈子,甚至一些所谓的展览,会议也不去,连画也卖得少了,竟然对于一向以官为重以时髦为重以炒作为重的盲目接受艺术的顾客一概不卖。
谁都承认他是有绘画天才的,但他知道珍惜,又知道如何去发展,因为他有他的抱负。于是,他“ 游名川,读奇书,见大人,养自己浩然之气”,在新筑的画室里思考着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本质和精髓在哪里,揣摩历史上的画家和画家的精典作品。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他的见解高了,判断力强了,又十分苛求自己,反复实践,专注作画。
在一个下午,我们去拜见他,他是那么有兴致地谈着新近阅读八大,徐渭,黄宾虹,齐白石的感受,也谈着石鲁和王子武。他一再在说,画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与天为徒的事,墨水要诚实,甚于热血。当他拿出一批新作,大家一声叫好。好在什么地方众说不一,那又是一番争论,最后几乎达成一致的看法,他不是如书法由篆到隶由隶到楷到行到草的开宗立派人物,却是特色鲜明个性十足的有大格局的画家,他的画:
一、 传达的是中国人的思维,处理情与理,处理意与境,处理虚与实,完全是中国文化的气质。
二、 已经完成了人与画的统一。山水花鸟人物其实都在画他,画他的精神,画他的思想情感,画他的文化修养,画他的生命品格。
三 、功力越发深厚,笔墨更为精到,已不仅仅是技,而是道了。
我们对他说,水火既济,宝鼎丹成,闭关修养该结束了吧?他说:哪里是闭关修行不闭关修行呀,搬柴运水,无非大道行。我们都笑了,他也笑了,笑得是那样平淡而灿烂。
我想,是真天才者,时间是不会亏待的,他的画将会赢得更多人心,他也定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市场影响,而是艺术的影响。
部分代表作品
冬晨,35×40cm,1979年
南瓜花写生,1979年
洪波余生,46×35cm
荷花,151×83cm,1984年,中国美术馆藏
芙蓉,69×138cm,1996年
烟雨对棋图,69×69cm,2005年
八哥 ,34×138cm
山雨欲来,69×138cm ,2017年
华山云雾,69×138cm,2017年
王金岭(1940.1.15—2017.10.25)祖籍河南新乡,196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9年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历任陕西省美协创作研究部主任、《陕西美术通讯》主编、陕西省美协常务理事、顾问,陕西国画院顾问、国家博物馆“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安美术学院、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客座教授,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金岭先生画风沉雄,笔墨咨肆不羁,于常见题材中独出心裁,所作寒山、野鹤、狐女、秋荷具有强烈的西部风格和东方意味。其绘画经历了早年的探索阶段、中年艺术风格形成阶段以及晚年对笔墨的提纯阶段,每一个历程中都可以看到他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以及深入思考、不断创新的艺术理念。他是当代陕西长安画坛的杰出代表,是继石鲁先生之后将中国的大写意画的理与法、意与境、笔与墨、情与境处理到一定高度的艺术家,他不但传承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更是将当代中国文人的风骨与作品完美结合的典范。
其主要作品有《泼墨荷花》《鹤》《华山松》等,其中作品《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主要出版物有《长安土风画派王金岭中国画作选》《山水画库》《长安十家》《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百年中国画集》《当代中国著名中国画家作品精选》《大家范画·王金岭卷》《中国当代名家集萃·王金岭专辑》《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王金岭专辑》等。论文有《中国画程式初探》《石鲁用意之道》《诗与画的变形》《笔墨谈》《赋彩谈》《金岭画语录》《见山文集》等。